看完了大官人的前几段,再结合和尚以前写的书。
基本上可以慢慢理清楚全文的过程了。
比如沈默先抗倭,再考状元,成六首,出知苏州,凭借后世的经济知识搞定了苏州金融危机;而后入京入太子府,助太子赢得储位;到北方主持蒙古战事,遥制东南抗倭战事,而后平定南方叛乱;斗严嵩,斗徐阶,斗张居正,最后获得重权以行大事。
再比如陈恪,先齐家,后结交苏家,进京赴试成状元;主持大理战事,新建东川城,解大宋缺少铜矿之难;入京借包拯之力平无忧洞;参与五王争位之事,出力于黄河治理;最后成功助赵宗绩登上帝位,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偏差。
综上两个,可以看出,从底层到到人臣最高点,必须要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。第一个沈默,第一个转折点,是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举六首,一举成名。第二个转折点,是获得了现任皇帝的青睐,或许青睐这个词还不够,倾心委任才行;比如出知苏州解决国库空虚,一心为公辅助胡宗宪解决东南倭乱,更不用说后来在嘉靖帝南巡中奋勇救驾。第三个转折,这个是穿越者的福利,跟着正确的继任皇帝。小说的最重要的关口,便是,朝会罢高拱。至此,穿越者才拉着历史走上了另一条路。至于后边的,便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的体现了。
而一品江山中的陈恪,也可对照上边的来,这里就不赘述啦。
那么,回到现在的《大官人》。
王贤自己也说了,除了科举,别无它途。那么,是不是也要在科举中取得一个非常好的名次,然后为皇帝或国家解决一个大问题,并参与储位之争,最后到某个重要关口,拽上历史走到另一条道上?
先来捋一捋真实的历史。
文中已经说了,现在是永乐九年,王贤今年16岁。
永乐皇帝就不用说了,套用教科书的话,雄才大略,文治武功,我就不废话。总之,这是个很厉害的人,能和腹黑兔子第一代掌门人媲美的人物,混在21世纪的宅男就不要想着能在他手里耍什么花样了。因此,注定了,王贤改变不了永乐朝的事情,他只能随着大势,并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力量。
那么永乐朝有哪些大事可以借助呢?
第一,
与蒙古的战争。这个不用想了,乖乖呆家里吧,这个事情不属于你。
第二,
永乐大典。但是这事不靠谱。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于1403年开始,1403年为永乐元年,现在都永乐九年了,永乐大典第一版已经弄好了,再说了,解缙可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,号称博学第一的人物。
第三,
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争储事件了。很眼熟,是吧,和尚的老套路了。但是时间太紧了。太子党受到最大打击的东宫迎驾事件是在永乐十二年发生的,仅仅还有三年时间,恐怕连乡试都还没考吧。
这是永乐朝的最紧要的三件大事,要得到永乐皇帝的关注,必然与这三件事有关系。通
过上面的论证,前两个不可能,第三个难度很大很大。
那还有什么事情呢?
野史上的事情,我们不提,讲两个件事。
第一件事,建文帝。
都知道,永乐朝的礼部尚书胡濙,和三宝太监下西洋是负有秘密任务的——寻找建文帝。并且永乐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比较执着,一定要得到一个准信,或许王贤能去开导开导永乐帝?
想好好活着,外臣就别去揭这块伤疤。
第二件事,迁都北京。
迁都北京,涉及到国家战略重心的移动,是比较大的事情。这当中有可以借力的地方吗?这里我还没有考虑清楚,暂且不详说,算是偷个懒吧。
永乐朝是不用想了,离永乐皇帝驾崩,还有12年,那时,王贤28岁。
即使你考中了状元,时间也不长吧?能混个几品官?
接下来是朱高炽当皇帝,年号洪熙,这是个仁慈的皇帝,并且他身边也有一帮,看好了,是一帮能人,其中以杨士琦,杨荣,杨溥为最,这三个人组成的内阁是明代最强内阁,仁宣之治的实际缔造者,连仁宗宣宗两位皇帝都要靠边。如果没能在储位之争时帮上大忙,那么在仁宣两朝,王贤都只能当闲人,运气好,混到三杨身边打打下手,让三杨提携提携,这是晋升之路。
这里多说一句,宣宗皇帝开始教太监读书,于是很多意见建议批复等,皇帝口述,太监记录,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格局自此开始起步,而司礼监真正与内阁平起平坐,还是在刘瑾时开始的。
朱高炽当了一年皇帝,朱瞻基当了十年皇帝。到朱祁镇当皇帝时,王贤刚40岁。这个时候,在三杨手下,或许能混到尚书侍郎级别。这里我多句嘴,最好能混到兵部尚书去,原因后边再讲。
接下来就到了英宗朱祁镇;
从正统年间开始,明朝历史开始进入了比较精彩的阶段。经过前五个(前四个?)皇帝的努力,明朝已经很强盛了。内部平顺,外部也比较和平,享乐的时候到了,于是,太监干政作乱的时间也到了——王振出场。
正统年间出现的最大的事情,便是土木堡之变,大明遭受极大损失,三大营全军覆灭,朝廷三代积蓄的人才大半丧失,北京危急,之后,便是也先攻北京,于谦守京城。
从官居一品和一品江山的惯例来看,这个应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关口了。
土木堡之变能不能避免?
这个时候,三杨都已离去,杨士奇死于正统八年,杨荣死于正统五年,杨溥正统六年归省,死于正统十一年。王振借由与英宗的关系,通过司礼监影响朝政,并在十四年鼓动英宗亲征,铸成大错。
正统八年之后,王贤可以开始主导朝政,能不能压住王振?
能不能劝住英宗不要亲征?
如果劝不住,要不要跟随英宗一起去?
去了如何活着回来?
不去又会有什么结果?
这些问题,虽然是我想出来的,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办,都别问我。等作者一章一章写。
顺便提一句,这个时候的王贤,54岁了。
于谦保卫北京城时,51岁。
要真的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大的关口的话,两个五十多岁的老头,却还是热血分子,可敬可佩。
那么,和尚大师,你要表达什么呢?参考史料:明史,明实录,当年明月《明朝那些事》,还有,百度…本帖转载自网络-大官人书迷分析贴。转帖只为了更多人的阅读,感谢作者辛勤原创。
下一篇: 第一八零章 旧知 上一篇: 关于三戒大师的小说女主角